新型的抗生素耐药基因(ARG)的发现仍然至关重要,可能会对人类健康、动物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构成未知的风险。2023年1月,Poonam Dhindwal及其团队在PNAS(IF=12.8)上发表了题为“A neglected and emerg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ene encodes for a serine-dependent macrolide esterase”的文章。文章报到了一种使大环内酯类失活的α/β-水解酶,命名为EstT,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和初步表征,发现这种丝氨酸依赖性大环内酯酯酶与环境、动物微生物组和病原体中新出现的ARG共存。
研究人员在加拿大西部饲养场的饮水碗中选择性培养多重耐药细菌,分离出Sphingobacterium faecium WB1。基因组包括一个17.5 kb的质粒,该质粒具有三个ARG簇和一个未注释的 α/β-水解酶,这种α/β-水解酶与新出现的替加环素抗性基因tet(X4) 共存。α/β-水解酶利用催化三联体催化多种反应,而S. faecium酶具有 Ser-His-Asp三联体,为了评估 α/β-水解酶在 AMR 中的假设作用,对该酶进行了异源表达和点突实验。
对用 α/β-水解酶转化的大肠杆菌进行表型筛选,结果显示,与携带催化失活 S126A 变体的转化体相比,替地罗星或替米考星的最低抑制浓度 (MIC) 增加了32或 4倍,选用六种大环内酯抗生素进行底物测试,16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泰乐菌素、替米考星和替地匹罗星是 EstT 底物。新型大环内酯酯酶的发现是引人注目的,目前已知的大环内酯酯酶有红霉素酯酶(EreA-D)未知功能的EstX,EstX 和 EstT 具有 44% 的同一性,这使得我们对 EstT 的表征成为一个案例研究,说明尽管与已知且易于识别的 ARG 很接近,但基因如何在数十年中未被注意到或未被研究,未来需要进行系统分析,以根据新的ARG的集体传播方式来识别它们。
图 1 (A)S. faeciumWB1 and Escherichia coli 转化株的抗生素的MIC(B)S. faeciumWB1 质粒 pWB1 图谱和 ARG 簇显示 α/β-水解酶(名为 estT,红色)(C)具有 EstT 同源物的细菌样本来源(136 个独特序列 >70% 同一性)(D)细菌病原体中 estT 的流行率:BRD 病原体( (Histophilus somni, Hs; Mannheimia haemolytica, Mh; Pasteurella multocida, Pm)),禽类病原体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(Ra);在 tet(X4) 流行的屠宰场中发现了大肠杆菌 (Ec),感染猪的Acinetobacter spp.(Ac)。列出了 NCBI BioProject 编号。(E)含有 estT 的代表性位点,带有 ARG 和转座酶注释(F)SDS-PAGE 分析显示 EstT 的纯化和纯化的 EstT S126A。泳道标记为未诱导 (UI) 和诱导 (I) 培养物、可溶性 (S) 和不溶性 (IS) 级分、IMAC 流穿 (FT)、IMAC 洗脱 (E) 以及 SEC 后汇集的约 90% 纯蛋白。箭头表示 EstT 的两种形式。纯化形式(红色箭头)是 EstT25–306(N 端序列:MKEKI)(G)HPLC/UV、HPLC/MS 色谱图和质谱 (MS) 显示 EstT 和 S126A 与六种不同大环内酯的反应:含 16 个原子的大环内酯是 EstT 的底物。母体 [M+H]+ 离子被标记。泰乐菌素和替米考星的代表性结果在 30 分钟后显示,而其他四种反应在 4 小时后观察到(H)EstT 底物的结构和推测的反应(I)色谱图和MS显示对照反应:大肠杆菌IMAC杂质不水解替米考星,开环产物相对稳定。
DOI号:10.1073/pnas/.2219827120
原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73/pnas.2219827120